中西语言文化比较
时间:2022-06-05   访问:


       语言符号完全是约定俗成的,其意义决定于各自所属的符号系统。要脱离任何语言系统来思维或表达思维,都是不可思议的,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因此,要深入理解中西的不同文化特质,也离不开对两种语言系统的比较。


第一节语言、思维与文化


       语言与思维、文化紧密关联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8至19世纪之交的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那里,他曾指出:“ 人从其自身的存在之中编织出语言,在同- -过程中他又将自己置于语言的陷阱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在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周围划出一-道魔圈,任何人都无法逃出这道魔圈,他只能从一道魔圈跳入另一道魔圈。"


       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 是存在的家,....欧洲人 和东方人也许居于完全不同的家中。....因此,两家的对话仍然近于不可能。


       关于语言决定思维和文化面貌的系统理论,产生于上个世纪前半期,这就是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萨丕尔、沃尔夫师徒二人共创的“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他们认为语言不同的人们应该具有相应的不同的思维模式,语言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思维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


       尽管萨丕尔一- -沃尔夫假说中的语言决定论受到置疑,但语言与思维、文化联系密切并相互制约的观点是获得充分肯定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对语言与思维现象的系统分析,但却有对言与意关系的独特思考。如《庄子●外物》中的著名命题:“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妄言。”.类似的还有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在言外”、“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命题,多强调语言的局限性和精神与思想的不可言说性。


       不少学者指出中西语言的差异与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密切相关。


       著名东方学家季羡林说:“ 我们观察汉语,必须从最根本处下手,从中西基本思维模式或方法之不同处下手。我认为,西方的基本的思维模式是分析的,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的基本的思维模式则是综合的。但这并不是说,西方一点综合都没有,东方一点分析都没有,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天下百分之百纯粹的东西,如果不是根本没有的话,也是极为罕见的。西方的思维模式以分析为主,辅之以少量的综合,而东方的思维模式则以综合为主,佐之以少量的分析。”


       汉语说“她嫁错了人”,而英语习惯说“She has married the wrong guy”,中英语句的差异在于:“说汉语的人把错误归于主语所做的动作,说英语的人或许只是报道主语想嫁的人和所嫁的人之间有差距。”


        这一差异或许表明汉语文化喜欢把过失归于自身,而英语文化常常诿过于人。


第二节、羚羊挂角与板上钉钉


       汉语的妙处似乎是“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比之下,西语就没有这么飘忽不定了。西方语言的妙处似乎是板上钉钉,- - 丝不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把这首诗重新断句为:“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

童遥指杏花村。”这样一改,意思是通的,但形式.上像词。


■0n Qingming Day the continuous drizzle is falling,

■A wanderer on the way, I fell increasingly down.

■When I ask where 1 can find a wineshop for some drinking,

■The child cowherd points at the Apricot Flower Village yon.


       中西语言在样貌上,一个羚羊挂角,飘忽不定;一个板上钉钉,一丝不苟,如此南辕北

辙,其根源就在于中西语言类型的巨大差异。


一、语义语言与语法语言


       索绪尔认为汉语是“超等词汇的典型”,而印欧语是“超等语法的标本”。词汇在汉语中的地位确实更为重要,而语法在西方语言中的地位更为显著,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


       汉语的全部词汇,跟西方语言比较,要担负繁重得多的结构语言的任务。而且汉语词汇具有鲜明的多维性的特征,它以词汇为核心,语音、语义、语法、语用、文化为五维,各维之间交叉渗透,依存并容,形成网络状态。中国自古以来,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发达,有着丰富的词汇研究成果,但在语法研究上却乏善可陈,这一现象从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层面,印证了汉语是一种以词汇为重心的语言。


       中西语言一个重词汇,一个重语法,其根本原因在于中西语言属于不同类型的语言,语言学家徐通锵将其概括为“语法型语言”与“语义型语言”:即西方语言是典型的语法型语言,汉语是典型的语义型语言。


       西方语言以“句”为本位,以词为句法结构的基本单位。一个句子必须有一个主语、一个谓语,而且也只允许有一个主语、一个谓语,相互之间由一致关系联系着。句法结构就是通过这种“1个句子=1个主语X1个谓语”的“1=1X1”的结构关联而层层控制着句子以下的各层结构规则.


       汉语的情况刚好相反,“字” 是汉语最小的句法结构单位。“字” 的结构清楚,界限明确而封闭,是一个以“1”为基础的“1X1=1”的结构层级体系,或者简单地说,是含有意义的一个音节,构成“一个字●一个音节●一个概念(意义单位)”的一一对应的结构格局。


    “句本位”和“字本位”的特性决定了中西语言句法结构的种种差异。


       比如,著名翻译家杨绛在谈翻译时曾指出:“西方语言多复句, 可以很长;汉语多单句,往往很短。”为什么西方语言多复句、 长句,而汉语多单句、短句呢?


       究其根本就是因为西方语言是“句本位”的语言,句子的结构具有封闭性的特点,句子内部的各种成分受一种统一的形式规则的支配,一般来说不管句子有多长都不会妨碍表达和理解。汉语是“字本位”的语言,字在句法结构上是一一种个体,有很强的独立性,不受一种统一的形式规则的支配,句子的构成和理解主要依靠语义的方式,如果一个句子过长就容易顾此失彼,造成结构混乱和语意不清。因此,西方语言比较适于使用长句,而汉语则比较适合使用短句。


       由于中国自有文化原本没有系统的语法论著和系统的语法理论,《马 氏文通》以来的所有语法理论都来自西方。理论的劣势妨碍了中国语言学家的视野,使他们始终难以真正摆脱“印欧语的眼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中国语言学家与海外汉学家不满足于原有的西方理论加汉语例子或以西方理论解释汉语现象的方式,尝试着“参照国外语言理论的立论依据,从中吸取精神,在汉语研究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以便从宏观上把握汉语结构的特点”。


二、意合语言与形合语言


        从构成方式来看,西方语言是形合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西方语言句子的构成主要依据形态规则和形式的方式,而汉语句子的构成主要依据语境等语义因素,是依靠语义的方式。


        印欧系语言--直以词位句法为基础开展语法结构的研究,提炼出一整套理论和方法。


        中国语文的传统不讲语法,不讲名动形和主谓宾定状补这些词位句法的概念,照样看书写文章,而在印欧系语言的学习使用中这是不可想像的,其根源正是形合语言与意合语言的差异。


        汉语句中词与词的关系总是上管下当然这里所谓的“管”,不只是管辖、限制,也包括贯注、影响、作用等意思和性质。


       以李白 《早发白帝城》为例,顺着看,词词启下,下边的承着上边的。如倒着读,则词

词相背,意思全变。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上管下”是汉语句子意合时一种“序”的规则:即上管下,下承上,词语层层相因,语句前后勾连。


三、宽式语言与严式语言


       从语法范畴分析,西方语言是严式语言,汉语是宽式语言。


       语言严式与宽式的差异源于形态的差异。西方语言是一种形态语言,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西方语言有着丰富的形态,有性、数、格、时、态、体、式、人称等语法范畴和形式标记。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基本上没有性、数、格、时、态、体、式、人称等语法范畴和形式标记。


        比如汉语的名词没有数的变化,代词没有格的变化,动词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而英语则不然:


■我认识几个学生。


■那学生认识我。


■你认识我家。


■I know some students.


■The student knows me.


■You know my house.


        汉语的“学生”不论“几个”还是“一个”,都是“学生”,英语得拿“s”标明。汉语“我”不论是主语、宾语、还是定语,都是一个样,而英语“I、me、my”变了三回。汉语“认识”不管第几人称、单数复数,都是原样,而英语有时得标上“s”。


        英语的动词还有丰富的时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


        严式的西方语言和宽式的汉语具有不同的语言理解模式:西方语言是内部结构理解模式,汉语是上下文理解模式。


       严式与宽式的语言特性,制约着中西语言不同的表达与理解的模式,并影响着中西不同的思维模式的形成。与严式的西方语言相应的,是构造分析-逻辑演绎的思维模式;与宽式的汉族语言相应的,是整体领悟-类比联想的思维模式。


四、整体领悟与构造分析


       中西语言一一思维模式存在着“整体领悟●类比联想”和“构造分析●逻辑演绎”的对立,这种对立在语言层面也有明显的表现。


       汉语和英语书写信封的差异,汉语由大到小,源于整体领悟的思维模式,英语由小到大,源于结构分析的思维模式。汉语和英语姓名排列的差异,汉语先姓后名,反映了由家族到个体的整体思维模式;英语先名后姓,反映了由个体到家族的结构思维模式。


       比如,“养病” 、“打扫卫生” 等表述方式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不合逻辑而“约定俗成”的语言现象。这是因我们用了西方结构分析-逻辑演绎的思维模式去苛求汉语。若按汉语整体领悟-类比联想的思维模式来理解,便会得出“养病” 是从“因生病而需要休养”这一整体概念产生出来的词语,并无逻辑不通的问题。“打扫卫生” 是“打扫而使之卫生”这一整体概念产生出来的词语,同样不存在什么逻辑不通。


       具有特定语言思维轨迹的人,习惯用一种特定的方式理解事物、分析事物。


       因此,西方语言思维和汉语语言思维的差异,分别在严式语言、智性精神与宽式语言、悟性精神之间划出了沟堑,影响了两种不同的文化精神,形成西方语言文化的智性精神和汉语文化的悟性精神。


      中西语言、思维和文化精神相对立的轨迹,可以概括为:


      语法型语言:严式语言→严式思维轨迹→构造分析-逻辑演绎一智性精神;


       语义型语言:宽式语言→宽式思维轨迹-,整体领悟-类比联想一悟性精神。


第三节、中国套盒与西洋项链


       由于语言类型的不同,中西语言在句法结构、句法文化方面呈现着--些各异其趣的风貌。语法型的西方语言的句法结构,具有层次线性、结构封闭的特点,其样貌就如同一条扣起的西式项链,结构紧锁,不容拆散;而语义型的汉语的句法结构,具有层次立体、结构开放的特点,样貌好像一只层层相套的中国套盒,结构松散,便于拆装,于是才会出现“下雨天留客”的古老笑话和《清明》诗的不同断句等有趣现象。


一、立体与线性.


       西方语言作为语法型语言,以“主语一谓语”为结构框架,框架中的主语只能有一个,其结构的层次性是线性的。汉语作为语义型语言,以“话题一说明”为结构框架,而框架中的话题可以不止一个,其结构的层次性是立体的。


       例如“我今天城里有事”,“我”是“话题”,其余部分是说明。“今天城里有事”,“今天”是话题,其余部分是说明。“城里有事”,“城里”是“话题”,“有事”是说明。


       线性的西方语言的句法结构,具有封闭性特点;立体的汉语句法结构,具有开放性特点。


       封闭性的句法理论的核心是“主语一谓语”的结构框架和与此相联系的名、动、形的词类划分;而开放性的句法理论应以事件的话题为基础,有层次地叙述它的方方面面,只要话题的叙述有需要,叙述的时候可以变换角度、变换角色等。


       由于汉语的这一特点,所以传统的汉语研究不讲主、谓、宾和名、动、形,但却有在印欧语言的研究中根本不存在问题的句读。句读的对象是书面语,它的基本精神是如何在语篇中找出句子,给文章断句,或者说是看“字”排列到什么地方才能成为一个句子。由于汉语句法结构的开放性,应该在哪儿断句,主要取决于说话人或标点人对意义的理解。


二、散点与焦点


       西方语言与汉语在句法结构.上呈现着焦点视与散点视的特色,西方语言的句法结构以焦点视为主要特征,汉语句法结构则以散点视为主要特征。


       作为语法语言的印欧语,其语言内部的结构框架只允许有一个谓语,于是具有以谓语动词为中心的焦点视的特点。


        在汉语交际中有90%的句子都不是以动词为中心的SV0型焦点视句子,而是依据语义铺排的流水句,这类句子不止一个中心,而是具有两个以上的中心或重心,是多中心、多重心的句子。


       例如:小辣椒见是书记,一楞,松开手,跟着就瘫了下来,滚地皮,大哭大叫。


       汉语流水句多中心、多重心的形态特征,很像中国画采用的技法,即注重心理时空流程的散点透视法。


        即从句子形态的比较来看,西方语言的句子形态,很像焦点透视法完成的一幅西洋风景;而汉语句子的形态,则如同散点透视法绘成的一幅中国山水。


三、对偶与主从

       西方语言与汉语比较,在句式类型上有一个显著的差异:西方语言主从句发达,汉语对偶句发达。西方语言发达的主从句,有助于推动西方民族逻辑思维的发展;而汉语发达的对偶句,有助于推动汉语民族辩证思维的发展。


       英语中大量存在着的是主从句,这类句子的主句是主体,从句不能独立,全句以主句的动词为核心构成。


       I didn' t come because my sister was ill.


       如用汉语常可表示为:


       我姐姐病了,我没来。


       英语的主从句开门见山,先表达核心意思一结果,然后再交代陪衬的情况- -原因;更注重进行逻辑的演绎,更注重表现“I didn't come” 和“my sister was ill” 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关联词because是必不可少的。相似的意思用汉语表达,更习惯先介绍陪衬的情形,再说明主旨,并习惯用貌似对偶句的形式,表示关联的词语可以不用,在“我姐姐病了”和“我没来”两种情形的对举中,暗含逻辑关联。


       对偶句是汉语十分独特而又非常发达的表达方式,它将语音、语义、语法及文化等元素集为一体,最能代表汉语语言文化的特点。


       对偶句式常能产生出充满东方睿智的名言警句,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偶句被用来构成诗歌、骈体文、对联、蒙书,还被用于行业的口诀,如中医的“汤头歌”、珠算的“九九歌”等,对偶句对中国语言文化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大量存在着的对偶句,说明中国人习惯对比着思考问题,辩证思维十分发达。对偶句式和辩证思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汉语思想的发展。这同西方语言把事物分解成最小要素,再解释要素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关系的结构分析、逻辑演绎的方式形成明显的对立.


四、真实与虚拟


       英语在表示虚拟语态时,要用严格的形式区分真实条件和虚拟条件,即使上下文提供了真实条件和虚拟条件的信息,这种严格的形式标记也不能简省。汉语则不同了,汉语可以用“要不是...(的话),.... 了”词汇手段,表示虚拟语态,但也是可简省,简省后的过去虚拟条件和过去真实条件在形式上就没有分别了。


       汉语过去虚拟条件和过去真实条件的区别是通过上下文来确定的。


       西方哲学有一种超实取向,即一方面承认“事实”的重要性,同时又承认“超事实”的重要性。西方哲学之所以有超实取向,在- - 定程度上就在于印欧民族有一种超实思维取向,即一方面承认事实,另- .方面还关心事实以外的情况,并且认为这两种情况有明显的对立;在语言表达中,操印欧语的人需要明确区分真实条件和非真实条件,才能正确使用真实条件句和非真实条件句。而中国哲学之所以有泛实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就在于汉语民族有一种泛实思维取向,这种思维取向可以在汉语中反映出来,即在使用真实条件句和非真实条件句时,不注重真实条件和非真实条件的明确区分。


       印欧语具有虚拟语法范畴,反映了西方哲学的主体者印欧民族有一.种关心超事实和真实事实对立的超实思维取向。汉语缺少虚拟语法范畴,反映了汉语民族虽有区分超事实和真实事实对立项的能力,但不太关心这两者的对立,由此可以认为中国哲学的主体汉语民族有一种泛实思维取向。


第四节、雾里看花与光风月


       在修辞方面,西方语言显得较为精准、周严、直露,汉语则显得较为模糊、简约、含蓄。比较起来,-一个语言表达如光风霁月,呈现着语言的澄明之美,传达信息清晰明了,表达思想透彻直接,较少歧义;一个语言表达似雾里看花,呈现着语言的朦胧之美,意义的呈现丰富曲折,具有多种阐释的可能,引人遐想。


一、模糊与精准


       在语言风格上,西方语言与汉语呈现出精准与模糊的差异。


       汉语“模糊性强”,是汉语语义型特征决定的;相比之下,西方语言精准性强,这又是西方语言语法型特征决定的。这两点反映到语言风格上,形成精准与模糊的不同修辞风格。精准与模糊的差异在诗歌语言里更为突出。“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是比喻还是象征,汉语无须指明,而印欧语若是比喻必有“like” 一类喻词。


二、简约与周严


       在语言风格上,西方语言与汉语呈现出周严与简约的差异。


       汉语成语、俗语一般十分简略,而用西方语言表述就必须变得周严起来才行。


       西方语言周严、汉语简约的原因,根据王力的观点是法治与人治语言的差异:“ 西洋的语法通则是需求每一个句子都有一个主语的,没有主语就是例外,是省略。中国的语法通则是,凡主语显然可知时,以不用为常,故没有主语就是却是常例,是隐去,不是省略”。


三、含蓄与直露


       在语言风格.上,西方语言与汉语呈现出直露与含蓄的差异。


       汉语句式的意合法使中国诗歌艺术更具含蓄的特点。汉语句子的组织常常靠意合而不是形合,中国诗歌充分利用了这个特点,连词、介词往往省略。词和词,句和句,几乎不需要.任何中介而直接组合在一-起。这不仅增加了意象的密度,而且增强了多义的效果,使诗更含蓄,更有跳跃性,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多想像补充进行再创造的余地。


        西洋语言比起汉语来,显得罗嗦,用字多。英语比汉语明确,但铺开。


四、螺旋与直线


       在语篇修辞上,英语句子的典型模式是直线型结构,而汉语句子的典型模式是螺旋型结构。


       汉语篇章的主题往往不是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来加以阐述。语言的篇章中通常包含一些似乎是离题的插曲。


       直线性结构是英语语篇表达的典型模式。英语段落往往先陈述段落的中心意思,而后分点说明。英语段落发展呈典型的直线性。


       语篇表达模式的直线型结构与螺旋型结构的差异,说到底正体现了西方语言结构分析-逻辑演绎的思维模式和汉语整体领悟-类比联想的思维模式的对立。


本章思考题


1.你认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怎样的?你同意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吗?为什么?


2.中西语言的基本差异有哪些?中西语言在句法和修辞方面存在哪些不同?


3.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