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诗?这113个典故必不可少!(下)
时间:2022-05-21   访问: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可以丰富而含蕃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所谓诗词用典,指的是在写诗填词的时候,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


       刘腮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


      而是否善于用典,是诗词高手与诗词爱好者的本质区别。


      以下,就是常见的114个典故。作为诗词写作者,不可不知。


58、青青子矜


      有才能的人。


59、巴歌


      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唐人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晚》:“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元人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离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其典出自战国宋玉《对楚王问》。


60、碧血


       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61、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洗曰:‘卿自以为何如?’洗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62、怀桔


       指孝顺双亲。


63、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诗人常常用诗歌里的“山林”和“宫阙”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64、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65、咏絮


       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


66、南冠


      指囚犯。典故出自《左传?成公九年》一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67、素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68、彭祖


       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段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69、谢家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壁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70、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71、蝉娟


      蝉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嫜娟。


72、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淇涉董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73、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74、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75、庾美人


       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虎兮歌而起舞之说。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诗曰:“君王意气江东,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该诗角度新颖,情切动人。


76、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77、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78、精卫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79、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奖。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80、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81、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


82、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83、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84、人杰


       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85、仁人


       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86、传人


        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87、玉成


        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88、口碑


        典出《五灯会元》,比喻众人的口头称颂。


89、壁还


        敬词,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90、方家


        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91、等身


        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92、西席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93、心许


       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94、三味


       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褒义)


95、洗耳


      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96、斧正


      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97、抱璞


     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98、射影


      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99、涂鸦


      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100、班马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的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01、辞第


       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102、三尺


       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


103、宫阙


       所谓“宫阙”也言“魏阙”,是朝廷的代称,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所谓“山林”则是指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作者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草泽的形象的代称。


104、金鸡


       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金鸡”借指大赦令。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手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105、烂柯


       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06、蜈蛉


      《诗.小雅.小宛》:“蜈蛉有子,螺赢负之。”螺赢(一种蜂)捕蟆铃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蜈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螺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螺赢养蜈蜂为子,因把作为蜈蛉养子的代称。


107、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前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108、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

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109、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阊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启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110、苑美鲈脍


       指家乡风味。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或《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荪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薇菜羹:荪菜、菟羹。后来文人以“菇羹鲈脍”、“菟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例如,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菇羹鲈脍哉?”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菟鲈乡思。”


111、抱璞


      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112、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113、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风之旗,树灵(tuo,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